当湖北省博物馆的“编钟牛肉面”在社交平台上频频亮相,当故宫的“紫禁城雪糕”成为年轻人手中的打卡神器,还有辽宁省博物馆的荤素盖浇饭、内蒙古博物院的特色烧卖,纷纷成为年轻人观展之后的必访站点,博物馆端出文化“风味菜”,掀起的去博物馆吃饭风潮,正悄然重塑着我们的文化体验图景。这远非简单的餐饮消费,而是一场意味深长的文化实践——它标志着博物馆正从庄重肃穆的文化圣殿,转型为可感、可亲、可参与的生活化空间。这份独特的文化“烹饪法”,其精髓在于将历史文脉融入日常烟火,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重新焕发勃勃生机。

湖北省博物馆的“编钟牛肉面”。图据央视新闻

“四羊方尊”文物雪糕。图据国博美馔
博物馆引入餐饮,最初无疑是务实之举。一场数小时的“文化马拉松”是对体力和精力的双重考验,一份便捷、卫生且价格亲民的餐食,能有效缓解参观疲劳,延长公众停留时间。数据显示,提供特色餐饮的博物馆,其观众平均停留时长可增加1.5小时以上。但这仅仅是表象,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,博物馆借此完成了一次功能的升华:从单纯的观看场所,转变为身心皆可安顿的文化驿站。
而这套“烹饪法”的高明之处,在于它将厚重的历史文化作为“食材”,以巧思创意为“调味”,通过“用餐”这一充满仪式感的日常行为,烹制出公众喜闻乐见的“文化大餐”。无论是将编钟纹样烙印于碗盏,还是让唐代壁画在甜点上复活,这些创意都成功地将静态的文物转化为可互动的感官语言。食物在此刻超越了本身,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媒介,它打破了展柜造成的疏离感,构建起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,让历史从视觉的观赏走向味觉的品味与触觉的感知,实现了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到多感官沉浸的深刻转变。
当然,当博物馆内飘起饭菜香气,也引发了一些有益的审思:这份“烟火气”是否会冲淡文化的纯粹性?答案或许藏于文化的本源之中。文化从来不是在真空里保存的标本,而是在鲜活的生活现场中被持续激活的生命体。回望历史,宋代的茶肆与欧洲的咖啡馆,都曾是思想与艺术萌发的沃土。而博物馆食堂的智慧,也正是通过“用餐”这一人类最基础、最频繁的日常行为,为文化体验创造了一个自然而然的“入口”。当一位年轻游客因为一碗造型别致的“编钟牛肉面”而对曾侯乙墓产生兴趣,当一位母亲在品尝“长信宫灯”造型的慕斯蛋糕时向孩子讲述汉代的历史,文化便已经以一种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柔软方式,完成了一次有效的传播与代际传递。
毋庸置疑,餐饮服务的引入也对博物馆的运营智慧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如何平衡商业氛围与文化格调,如何避免餐饮客流干扰静谧的观展环境,都是必须面对的课题。幸运的是,通过科学的动线设计、分时段预约和功能分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,许多博物馆已经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。其成功的核心,始终在于坚守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,让餐饮作为服务的延伸,忠实服务于“让文化更可亲”的根本理念。
从“编钟牛肉面”到各色文创美食,博物馆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守护者,更成为文化生活的创造者。这套独特的文化“烹饪法”启示我们:真正的文化生命力,不在于被仰望和供奉,而在于能够被体验、被品味,并最终融入我们热气腾腾的日常生活。
期待各地的博物馆开动脑筋,端出更多代表本博物馆特色的文化“风味菜”。(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周荣光)